趣味科普 | 在没有电的时代,古人过冬如何防寒?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小雪节气将近
气温日渐下降
“冷”开始成为聊天中的高频字
网上关于南北方哪边更冷的话题
正火热讨论中
示意图
北方人表示:
我们冰棍都是
直接摆在地上卖的
下雪了,大家还可以组队滑冰
示意图
身在南方的人则不甘示弱
纷纷表示这边没暖气
室内湿冷,多穿衣服也抵抗不了寒冷
离开了小太阳、电热毯
就会冻得发抖
有位网友说
“南京冷得我想回家乡哈尔滨”
示意图
但不管怎么说
在现代,防寒其实比较容易
一件棉衣如果不行,那就两件
还冷的话,便开暖气或空调
而古代人则没有这样的条件
那么,他们如何熬过漫长冬季呢
下面小编来为你揭晓答案
示意图
室内取暖,早有妙计
早在先秦时期
古人就想到了取暖妙计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
发现了火墙的做法
示意图
用两块筒瓦相扣
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
与灶相连通,当灶炉的热气上升
整个墙体就可以向室内辐射热量
后来这种方式成为暖气的雏形
示意图
据《西京杂记》记载
汉代时,皇宫设有“椒房殿”
用花椒捣成的泥涂在四周墙壁保温
再挂上锦绣壁毯、羽毛幔帐
还设有火齐屏风
即使是寒冬,这里也依旧温暖
示意图
手、足、体,皆有防寒品
如今,寒冬来临时
很多人都会随身携带暖宝宝
家中常备热水袋,用来焐热被子
还会铺上厚厚的棉被
古人们也有类似的“过冬配置”
示意图
手炉,是他们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
多为铜制,炉内装有炭火
可捧在手上,亦能笼进袖内
十分小巧、便捷
对应的暖足物叫“汤婆子”
灌满热水后可放进被窝取暖
黄庭坚曾夸它: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示意图
“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陆游这首诗中提到的“纸被”
是唐宋时期普通人
御寒盖在身上的东西
原料由较为坚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
质地坚韧,足以挡风寒
且透气性好,造价又低
所以很快便普及开来
直到明朝,棉布才被广泛使用
示意图
办公不怕冷,巧手制“暖桌”
冬季时,白领族的办公桌上
都垫上了发热桌垫
避免手冷、僵硬,难以写字
古人虽无这种工具
但心灵手巧的人总有办法
示意图
清代文人李渔,善于工技
他的《闲情偶记》里专门介绍了
自己设计“暖桌”的经历
示意图
在桌椅下面设计一个抽屉
抽屉里放入炭炉
相当于一个移动“火炕”
坐在上面看书、写字
再也不用担心双手冻僵了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感慨
古人的生活智慧不输今人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未来的人们
又将会使用什么样的防寒技术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世界500强 瞰湖华宅
建面约80-142㎡全系户型(带装修)
醇美园林 格调会所
匠心成品 恭迎品鉴
营销中心地址:荆门市虎牙关大道沃尔玛旁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